行業新聞
疫情將加速全球制造業洗牌進程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
疫情向全球蔓延,企業的生產經營遭遇挑戰。疫情是否會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中國將在這一輪的變局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相關各方應當如何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際剛。
問:疫情是否會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構,進而影響到全球制造格局?
魏際剛:疫情在全球暴發對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全球流動帶來很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并推動全球制造業格局調整。同時,疫情嚴重地區供應鏈上的某些環節可能面臨破裂甚至消失,部分跨國供應鏈中斷與重構,部分產業加速衰退與轉移,供應鏈金融風險凸顯。經過本次疫情沖擊,全球制造格局會進行新一輪洗牌。中國作為全球的制造大國,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完善的產業配套,又是全球供應鏈的樞紐,制造業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加之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穩妥推進,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制造競爭力強,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自我恢復能力強。但是,那些疫情嚴重且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的國家與地區會受到很大影響。
問:在新一輪的變局中,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魏際剛:嚴峻的疫情形勢是一種危機,并將帶來許多方面的挑戰,可能會產生新一輪的變局,也可能產生新的機會。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短期受到較大沖擊,傳統服務業、部分工業、農業、房地產均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金融風險加大。二是經濟下行使得失業、就業問題短期內凸顯,社會保障挑戰加大。三是外需下降,部分產業國際供應鏈受影響,會給外貿型、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帶來壓力。四是仍然存在應急能力不足的挑戰。
但是,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有幾大機遇:一是國際產業格局調整的機遇。疫情是對各國綜合實力的考驗,中國在此次考驗中取得不錯成績,而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實力、地位、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二是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為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系、體制提供了契機。政府治理的線上化進程提速。
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來自于市場波動、訂單下降、盈利下行、供應鏈中斷、成本上漲、融資困難等。特別是那些依賴人流和高客戶量的服務業企業,可能會遇到現金流問題。但更具彈性的公司才能生存,甚至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企業面臨的機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新產業機遇。疫情催生了大量新需求,倒逼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應勢爆發,線上業態快速向生產和生活多個領域滲透,為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直播電商等新興產業提供了應用場景。二是增長機遇。中國啟動了新基建,它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增加就業。三是跨國并購機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許多海外優質資源、資產、企業、技術的并購成本相對較低,本次疫情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和相關產業、企業發展帶來沖擊,國內優勢企業可順勢進行較低成本的戰略性并購。
問:中國政府和企業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魏際剛:中國政府應當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考慮對策。國際層面,一是與各國聯手抗疫,向有關國家分享中國抗疫經驗。二是充分發揮產能優勢,向各國提供防疫物資。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全球貿易規則制定、區域貿易規則制定。
國內層面,一是繼續嚴格國內疫情防控,嚴格管控國際疫情輸入的同時,穩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二是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制造業由大國變強國、推動交通強國、數字經濟強國、應急強國、供應鏈強國建設。三是進一步擴大開放,以投資與營商環境來吸引全球資源與要素,讓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制造中心,也成為全球科創中心、全球物流中心、全球供應鏈中心。四是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扶持力度。五是加強防范金融風險。六是堅守房地產住宅屬性不動搖,防止房地產泡沫與投機沖擊實體經濟。七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經濟穩定的作用。如實施對受影響較大產業、企業、人群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八是針對重點產業、戰略高科技產業、關鍵原材料與零部件供應、重要基礎設施等實施確保國家供應鏈安全的產業政策。
對于企業而言,一是要認清現實,評估自己的實力以及市場形勢與未來發展趨勢。要充分認識到國內國際產業大轉移、線上線下大融合、萬物互聯化、消費個性化已成趨勢。企業要精準定位,找準發展方向,在產品品質、服務質量等方面要有所提升。二是改變傳統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加快線上化步伐,多渠道拓展市場空間。三是企業之間要加強彼此的互利共贏機制的建設,融入到更有韌性的產業生態體系中。四是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要樹立風險意識,注意做好風險防范,加強風險管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張一鳴
問:疫情是否會加速全球供應鏈的重構,進而影響到全球制造格局?
魏際剛:疫情在全球暴發對人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全球流動帶來很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會加速全球供應鏈重構,并推動全球制造業格局調整。同時,疫情嚴重地區供應鏈上的某些環節可能面臨破裂甚至消失,部分跨國供應鏈中斷與重構,部分產業加速衰退與轉移,供應鏈金融風險凸顯。經過本次疫情沖擊,全球制造格局會進行新一輪洗牌。中國作為全球的制造大國,有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完善的產業配套,又是全球供應鏈的樞紐,制造業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加之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復工復產穩妥推進,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制造競爭力強,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自我恢復能力強。但是,那些疫情嚴重且制造業競爭力不強的國家與地區會受到很大影響。
問:在新一輪的變局中,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
魏際剛:嚴峻的疫情形勢是一種危機,并將帶來許多方面的挑戰,可能會產生新一輪的變局,也可能產生新的機會。中國政府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幾個方面:一是經濟短期受到較大沖擊,傳統服務業、部分工業、農業、房地產均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金融風險加大。二是經濟下行使得失業、就業問題短期內凸顯,社會保障挑戰加大。三是外需下降,部分產業國際供應鏈受影響,會給外貿型、出口導向型的企業帶來壓力。四是仍然存在應急能力不足的挑戰。
但是,面對挑戰的同時,也有幾大機遇:一是國際產業格局調整的機遇。疫情是對各國綜合實力的考驗,中國在此次考驗中取得不錯成績,而中國在全球格局中的實力、地位、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二是政府治理能力得到提升。為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系、體制提供了契機。政府治理的線上化進程提速。
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來自于市場波動、訂單下降、盈利下行、供應鏈中斷、成本上漲、融資困難等。特別是那些依賴人流和高客戶量的服務業企業,可能會遇到現金流問題。但更具彈性的公司才能生存,甚至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從宏觀層面上來看,企業面臨的機遇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新產業機遇。疫情催生了大量新需求,倒逼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線上業態、線上服務、線上管理應勢爆發,線上業態快速向生產和生活多個領域滲透,為智能制造、無人配送、在線消費、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直播電商等新興產業提供了應用場景。二是增長機遇。中國啟動了新基建,它能夠推動經濟增長、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擴大消費需求、促進產業升級、增加就業。三是跨國并購機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許多海外優質資源、資產、企業、技術的并購成本相對較低,本次疫情全球蔓延對世界經濟和相關產業、企業發展帶來沖擊,國內優勢企業可順勢進行較低成本的戰略性并購。
問:中國政府和企業應當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魏際剛:中國政府應當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考慮對策。國際層面,一是與各國聯手抗疫,向有關國家分享中國抗疫經驗。二是充分發揮產能優勢,向各國提供防疫物資。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全球貿易規則制定、區域貿易規則制定。
國內層面,一是繼續嚴格國內疫情防控,嚴格管控國際疫情輸入的同時,穩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二是加速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推動制造業由大國變強國、推動交通強國、數字經濟強國、應急強國、供應鏈強國建設。三是進一步擴大開放,以投資與營商環境來吸引全球資源與要素,讓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制造中心,也成為全球科創中心、全球物流中心、全球供應鏈中心。四是政府加大對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扶持力度。五是加強防范金融風險。六是堅守房地產住宅屬性不動搖,防止房地產泡沫與投機沖擊實體經濟。七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對經濟穩定的作用。如實施對受影響較大產業、企業、人群一定期限的稅收減免。八是針對重點產業、戰略高科技產業、關鍵原材料與零部件供應、重要基礎設施等實施確保國家供應鏈安全的產業政策。
對于企業而言,一是要認清現實,評估自己的實力以及市場形勢與未來發展趨勢。要充分認識到國內國際產業大轉移、線上線下大融合、萬物互聯化、消費個性化已成趨勢。企業要精準定位,找準發展方向,在產品品質、服務質量等方面要有所提升。二是改變傳統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加快線上化步伐,多渠道拓展市場空間。三是企業之間要加強彼此的互利共贏機制的建設,融入到更有韌性的產業生態體系中。四是面臨未來的不確定性與更加激烈的競爭,企業要樹立風險意識,注意做好風險防范,加強風險管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作者:張一鳴

